— 第三系列 —
点击数:424 时间:2024-11-28
伯夷和叔齐商末贵族穷竹君的两个儿子伯夷和叔齐,兄弟二人以秉承仁义而沦为商周时期的仁义典范,故而将此二人的思想融汇于儒学思想中,流传至今。伯夷和叔齐本为商代贵族之后,穷竹君死意欲将君位传于次子叔楚,但叔齐恪守礼教,指出长子不承继君位,终究让自己承继,是不仁不义之荐,不屈推脱。而伯夷指出弟弟叔齐贤于自己,要退位给叔楚,叔楚极力不愿拒绝接受,而伯夷顾念手足之情,不愿看见叔楚身陷囹圄,之后不告诉任何人,深夜离去行囊远走他乡,叔楚获知后,之后决意找寻伯夷而去。跋山涉水,翻过崇陵,兄弟二人再一市井之中遇见,伯夷被叔楚的执念所动容,之后答允叔楚舍弃家业重任,相聚仍然重返故里,投靠周国,从此过上寻常百姓人家的生活。
然而事实未像兄弟两所想象的那样风平浪静,旋即,周国举兵征讨商朝,看在伯夷叔楚眼里,附属国攻取君主国,以下犯上,视作大逆不道之行,然而却无力劝说,周国攻取商朝,势如破竹,两军残杀,民不聊生,战争所带给的死伤是伯夷叔楚二人十分不忍心,斡旋于权势之间,不求能早日将这战争中止。周国最后攻下商朝,创建周朝。悲痛之下,伯夷叔楚拒绝接受与周人往来,不食用周国土地上栽种出来的食粮,二人归隐于首阳山,整日收集微草过日,不多时日,之后因营养严重不足而去世,流传至今的史料记述中明确指出伯夷叔楚冻死的地方在首阳山。伯夷叔楚不念旧恶伯夷叔楚不念旧恶是《史记伯夷史记》篇章中,开篇提到孔子对伯夷叔楚的观点,指出孔子对伯夷叔楚贤人姿态的评价。
文中写到:孔子曰,伯夷、叔楚,不念旧恶,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借此可以显现出孔子对伯夷叔楚的评价是比较较高的,但司马迁在此提到孔子的话,并非回应赞成,实乃回应明确提出了困惑,伯夷叔楚秉持着思想高度十分圣贤的精神,却无法活命,原本是商朝贵族,最后却沦落采薇而食,冻死山中的结局。
只不过在孔子的七十二贤才弟子中,受到孔子颇多称赞的只有颜回一人,但颜回的结局我们都告诉,穷困潦倒的生活,连糟糠都严重不足饱腹,青年时期之后去世了,拔得一世失望。这不得让人深思,儒学中所推崇的思想为何总与这世道格格不入,贤人圣人都无法自保,竟然都以决绝的方式与这个社会解除,这是思想的囚禁亦或是世道的领先。
因此得出结论,伯夷叔楚不念旧恶并非是准确的处世之道,这其中的孰是孰非只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伯夷叔楚的典故也许摆放如今的社会,又不会被诸多人所诟病,但若摆放商周时期,民智仍未文治,礼制缜密的时代,无非是令人敬佩的。对伯夷叔楚的评价古代对伯夷叔楚的评价极高,他们是倍受先贤盛赞、品格高尚的隐士低人。
他们的高风亮节被《论语》、《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典籍高度赞扬。太史公司马迁把他们放到史记之首,加以褒奖。www.gs5000.cn但将伯夷叔楚的事迹摆放今日,并加以评头论足,不会有很多以当世思想无法解读的地方,我们不会指出伯夷叔楚正是秉承陈规、不懂变通的教条主义者,是老古董,在历史进程中是要被时代所出局的。
不过于是以因为我们与他们所处的时代有所不同,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君王到臣子学士均视伯夷叔齐为思想最低标准的理由,正是因为伯夷叔楚的思想合乎了当世社会制度。把伯夷、叔楚下降到冻死不食周粟的高度,使他们沦为仁爱道德观的典范,更加不利于教育臣民,秉承君臣父子之道,严格遵守社会统治者秩序,确保统治者牢牢地做到政权。春秋战国期间,各国王侯为相争王位,相争霸权而再次发生的子弑、臣谋害的流血事件,层出不穷;如果都像伯夷、叔楚那样佩服退位,与世无争,逃出尘世,社会也就平安无事了。
因此,伯夷、叔楚的结局很有可能是诸子百家为严肃诸侯,增加纷争,而加以充分发挥利用的素材。
本文来源:澳门黄金城app下载-www.heros-corp.com